统战知识

统战知识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统战知识 -> 正文

毕节三十载,从“荒山”到“金山”,从“试验”到“示范”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8-12-14 浏览次数:


■编者按

今年7月18日,毕节试验区建立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确保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

1985年6月,一篇反映赫章县海雀村群众生活贫困的新华社内参引起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同志的高度关注,并作出重要批示。刚刚履新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随即赶往海雀村走访。在多次深入调研并经专家充分论证后,1988年6月9日,中国第一个以消除贫困、坚持可持续发展为突出特征的农村改革试验区——毕节试验区建立,开启了中国在最贫困区域“开发扶贫和生态建设互相促进”的改革试验。

上世纪80年代,海雀村生态环境恶劣(况华斌 摄)

今日海雀村新景(况华斌摄)

冬日的海雀村,万亩华山松披绿挂翠,与漂亮的黔西北民居、通村通组连户硬化路一道,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山乡冬景图。

98岁的安美珍老人的家是一个黔西北民居风格的漂亮农家小院。晴天,她就坐在家门口晒太阳;阴雨天,她守着屋内的回风炉取暖。这是属于她的幸福时光。

时光倒回到30多年前,安美珍老人“瘦得只剩下枯干的骨架支撑着脑袋”。那时的海雀村可谓“山穷水尽”,住房风雨飘摇、生活缺油断粮……一派凄凉景象。

“我们一路走来,得到了中央每届领导的关心。现在的海雀,一年更比一年好。”安美珍的儿子马正安,说着30年前饥寒交迫、“苦甲天下”的往事,脸上写着的都是感恩和现在的幸福。

否极泰来,海雀村是毕节试验区涅槃蝶变的缩影。

30年前,顶着一个巨大的问号,被联合国专家贴上“不宜人居之地”的标签,在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的恶性生存怪圈中,毕节开始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并举的绝地突围。

30年后,这个问号变成了一串惊叹号:山川秀美、城乡巨变,经济社会发展天翻地覆,群众昂首阔步奔向全面小康,毕节人民用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拼搏精神,书写着“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精彩答卷。

装点此关山,百姓尽开颜。毕节改革开放的精彩大戏,从乌蒙深处的海雀村拉开帷幕——

穷在深山有关怀——

一篇内参引起中央领导重视,并做出批示,毕节试验区绝地突围应时而生

习仲勋同志1985年6月2日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上的批示

“海雀村,作坊河;罩子遮齐门槛脚。要想扯尺遮羞布,肩膀当作地皮磨。”

地处赫章县河镇乡的海雀村,平均海拔2300米,水冷山寒,土地贫瘠,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群众生活贫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广种薄收、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海雀人依然生活困苦。为了填饱肚子,海雀人拼命把山上的陡坡地都开垦成粮地。“开荒开到山尖尖,种地种到天边边”。林退粮进,让海雀村失去了林木庇护,仅留下少数草木稀疏、过度放牧的草场,森林覆盖率不到5%。

“种一坡,收一箩,耗子都要跪着偷吃,哭着回家。春天大风一吹,村庄黄沙弥漫,群众的杈杈房常被掀翻。夏天山洪暴发,山上泥土乱跑,山下水打沙壅。”海雀人陷入山穷水尽的生存生活绝境。

1985年5月29日,新华社贵州分社记者刘子富在一次采访中“闯进”海雀村,被海雀的赤贫和饥饿惊呆了。他泪流满面写下内参——

“苗族老大娘安美珍瘦得只剩下枯干的骨架支撑着脑袋。她家4口人,丈夫、两个儿子和她,全家终年不见食油,一年累计缺3个月的盐,4个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了……”

“走进苗族大娘王朝珍家,我一下子惊呆了。大娘衣不遮体,见有客人走来,立即用双手抱在胸前,怪难为情地低下头,她的衣衫破烂得掩不住胸肚……”

“这些纯朴的少数民族兄弟,尽管贫困交加,却没有一个外逃,没有一个上访,没有一个向国家伸手,没有一个埋怨党和国家,反倒责备自己‘不争气’。这情景十分令人感动。”

这篇内参刊发于当年6月2日新华社总社办的《国内动态清样》上,并急送到中央书记处,醒目的标题是:《新华社贵州分社记者来电告急/赫章有12万多户农民断粮/少数民族十分困难却无一人埋怨国家》。

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同志立即作出重要批示:“有这样好的各族人民,又过着这样贫困的生活,不仅不埋怨党和国家,反倒责备自己‘不争气’,这是对我们这些官僚主义者一个严重的警告!!!请省委对这类地区,规定个时限,有个可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扎扎实实多做工作,改变这种面貌。”

批示到黔。贵州省委省政府立即派出工作队到赫章县调查,安排落实救灾扶贫工作,决定批给赫章县100万元救济款,帮助解决农户渡过生活难关。

1985年7月24日,刚刚履新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随即赶往赫章县等地走访村寨。在对毕节地区进行多次深入调研,并经国内有关专家充分论证后,1988年6月9日,由胡锦涛同志亲自倡导,并报经国务院批准的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建立。

百里杜鹃铺锦绣(罗冠宇 摄)

决战贫困勇担当——

开发扶贫和生态建设互相促进,荒山穷山变成金山银山

冬季,是华山松松果收获的季节。

海雀村村民王明芬的女婿是爬树高手,每年采摘松果,能挣到一笔不小的收入。今年松果行情好,她家又增收5000多元。

看着堆在家门口的松果,王明芬说:“又想起了老支书文朝荣带着大家种树的日子。”

文朝荣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任海雀村支书,他饱尝海雀村生态灾变之苦。海雀村得到习仲勋同志的深情关怀后,村民们得到救济粮,度过了那段青黄不接的日子。

植树造林,成了海雀村向贫困宣战的第一战。

“1985年除夕早上,父亲召开村干部会,他提出,山上有林才能保山下,树木能留住沃土,沃土能滋养庄稼,大家就能吃上饱饭;森林能抵抗大风,杈杈房不再东摇西晃,百姓就能住得踏实。”文朝荣的儿子、现任海雀村支书文正友回忆。

饿着肚子也要种树,成为当时海雀村村民最艰难也最坚定的选择。

1987年冬天,文朝荣带着全村200多名青壮年顶风冒寒,背着洋芋当午饭上山种树。

“山上又饿又冷,大家都像机器一样,挖坑、种树,有些人饿得都没力气说话,只能一遍遍地干咽口水。”海雀村护林队长王光德记忆犹新。

从1987年起,海雀村经过30年的艰苦奋战,全村共造林14500亩,森林覆盖率从不到5%上升到74%,家家有了人均价值5万元的“绿色银行”。

在海雀村“战天斗地”的同时,毕节试验区2.69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上,一场开发扶贫和生态建设互相促进的壮举全面开花、精彩呈现,涌现出一批绝地反击的“生态英雄”。

胡索文,一个一生与树结缘的农民党员,种了一辈子树全部捐献给国家;

杨明生,为了植树造林甘愿辞去乡党委书记职务,带领乡亲们“背水一战”;

刘安国,从区委书记岗位退休后返回家乡植树造林,为了满目青山夕照明;

李淑彬,带领乡亲种下万亩杉林,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三八红旗手,展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

在“生态建设”的主题引领下,毕节试验区30年来累计治理石漠化1367.9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近9000平方公里,造林2013.4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4.9%提高到52.2%,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全国林业生态建设示范区”。

冬天的七星关区橙满园村果满枝头(罗仕华 摄)

生态变好了,财富自然来。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坚持生态发展理念,毕节试验区探索总结出了“五子登科”生态发展路子:山顶种植松杉柏“戴帽子”、山腰搞经济林木“缠带子”、山下搞农业结构调整“铺毯子”、富余劳动力务工“挣票子”、增收致富建设美丽乡村“盖房子”,实现山、水、林、田、路、房的综合治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统筹兼顾。

如今,毕节试验区共发展以核桃、樱桃、石榴、苹果、刺梨、茶叶等为主的特色经果林448.3万亩。通过退耕还林,农民吃下钱粮补助的“定心丸”,农村大量富裕劳动力出山赶海,奔向沿海和省内工厂城市,成为贫困根源之一的“人口包袱”变成了“人力财富”。据初步统计,截至目前,毕节市950万人口中,有190.7万个农村劳动力在外就业,年劳务收入达300亿元以上。

好生态催生好风景。百里杜鹃、韭菜坪赏花游人不断,威宁草海、大方油杉河四季游人不减,毕节旅游实现井喷发展。

从荒山穷山变成绿水青山,到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毕节试验区探索出了以工哺农、以城带乡、以外促内,人与自然和谐共进,青山金山一起建,两个成果一起收的宝贵经验。

决胜战鼓震乌蒙——

挺进“铁公机”时代,天堑变通途,产业“兴”起来城乡“旺”起来

小雪节气刚过,大方县狮子村依旧青山绵绵,村前的蔬菜基地里,苗族群众正忙着收割新鲜蔬菜。

这些产自乌蒙深山的蔬菜将运到广州市江南农贸市场,走上广州市民的餐桌。

蔬菜基地老板张天荣是当年南下打工潮中的一员,在广州摸爬滚打20余年,掌握了蔬菜销售渠道,回乡发展蔬菜基地、带领群众致富。

“自2015年蔬菜基地建立至今,该基地每年付给乡亲们的劳务工资达300多万元,土地流转费近20万元,带动狮子村和周边上百户农民增收,其中贫困户10户。”村主任廖清鹏说。

如今,这个曾经外出务工人口比例高达1/2的村寨,在交通发展和产业发展的支撑下,许多人开始返乡。

狮子村蔬菜南下广州换来“真金白银”,农民在产业链上外出或回归,是毕节农产品“泉涌”出山,奔向全国大市场的一个缩影。

铺出毕节农业产业锦绣前程的,是快捷交通网络的构建。

黔西县大关镇自古被称为“水西要塞”“乌蒙北大门”,蜿蜒的鸭池河和河岸两旁的悬崖似一道天然屏障把乌蒙毕节与黔中大地分割开来。改革开放之初,这条毕节通往省城的必经之路,是当时唯一一条油化的三级公路,但却如下河爬山,九曲回肠,山有多高河有多深路就有多长。

而今,一座雄伟的现代化桥梁横跨鸭池河两岸,天堑已变为通途。

这座全长1450米、主跨800米的鸭池河特大桥,是目前建成的世界最大跨径钢桁梁斜拉桥,创世界山区斜拉桥之最。

连峰际天处,高速路穿山过岭,天涯变咫尺。

云水缥缈间,彩虹桥跨川越壑,天堑成通途。

在现代交通建设技术的助力下,山高坡陡、河谷深切的毕节试验区打开了“山门”,走进了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并举的“铁公机”时代。

1992年,大纳公路建成通车,川黔两地依靠汽车轮子频繁往来;1993年,毕节修建了从城区到大方县归化村长17.5公里的二级公路,这段路被称为“志气路”;2002年,贵毕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毕节到贵阳有了第一条“快车道”。

“十二五”期间,“三横三纵”高速公路网络为毕节搭建了纵横驰骋的高速平台。2013年1月1日,遵毕高速公路正式通车,毕节实现高速公路“零”的突破;2015年10月22日,厦蓉高速织金至纳雍段正式通车,毕节提前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目标。

从1988年至今,毕节公路通车里程从4770公里增加到31688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757公里,建成通村油路(水泥路)13308.5公里,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和通客运。

交通破解了毕节被边缘化的发展瓶颈,赢来了大批外来投资者、旅游观光者,而且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带着新技术、新渠道、新理念回到家乡发展产业,在富裕自己的同时,帮助大山里的乡亲摆脱贫困。

“香葱大王”周礼贵返乡在赫章县松林坡乡发展4000亩香葱基地,带动700户农户户均增收1.8万元;“服装巧姐”余大琴在大方县创办水西民族服装厂,带动50余名群众就业;“家政达人”程梅在威宁自治县创办家政公司,带着15名姐妹激情创业……

在“雁归兴毕”行动引领下,毕节市累计返乡创业人数达到15.6万人,人口大市正向人力资源强市快速转变。打开“山门”的毕节儿女,不再躺在“金山”上受穷。

毕威高速赫章后河特大桥(刘勇摄)

改革开放再出发——

“两新”使命指引前进方向,举力描绘小康新画卷

30年来,在历届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等各级各部门的倾力帮扶下,毕节各级干部各族群众用“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的试验区精神,实现了开发扶贫和生态建设跨越发展、和谐共进。

赫章县松林破乡香葱基地,一棵小小的香葱汇聚着村民脱贫致富的希望和力量(徐其飞摄)

数字显示,从1988年到现在,毕节试验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94万人,838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从56%下降到10.0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17元增加到8473元,全面小康综合实现程度达90%。

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作出重要指示,赋予毕节试验区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在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实践中探索新经验的“两新使命”。

百里杜鹃苗族妇女用画笔描绘幸福生活(刘莹摄)

今年7月18日,在试验区建立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试验区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确保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

循着总书记的指引,贵州省委省政府系统谋划部署,扎实推进落实。

今年8月13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夯实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建设基础的意见》,提出在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民生事业、推动绿色发展、推动人力资源开发、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宣传推介、夯实改革发展的组织保障等8个方面加大对试验区的支持力度。

8月17日,“支持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推进大会”在毕节召开。要求毕节试验区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全环节,高水平、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夯实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建设基础。

从“荒山”到“金山”,从“试验”到“示范”,一个更加富裕、更加和谐、更加美丽的新毕节,正向我们迎面走来,成为贵州“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时代发展缩影。

地址:贵州省贵安新区花溪区大学城栋青南路
邮编:550025 E-mail:gzytzb2023@163.com电话:0851-88233033
版权所有©贵州中医药大学党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