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雷村,位于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县城往东41公里,因其独特的人文和自然而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这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古村由4个自然寨5个村民组共231户1017人组成。主要聚居的水族和苗族人家,各占总人口的60%与40%。他们在同一片土地上生产、劳作,互助互爱,族别划隔不住,水族苗族以一家亲的佳话谱写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民族团结的新篇章。
初进山寨,民族和谐风情涌来
进入怎雷村,强烈的民族风一下子扑面而来,一路上,穿着鲜艳民族服饰的水族、苗族群众比比皆是,一些女村民们摆出一根小板凳,坐在家门前刺绣、纳鞋等针线活,男村民有的正下田干农活,有的正聚在一起忙碌着村里修建道路、水渠等工程。越往里走,青瓦覆盖着的传统民居建筑、传统禾仓建筑及“干栏”式房屋不断涌现,它们与青山浑然一体,梯田、林地点缀其间,颇具特色,一派迷人的山野田园风光……
怎雷村人好客,淳朴友好。听说记者到来采访,当地的两位主人热情接待,介绍着村里的故事与变化。接待记者的一位是怎雷村前老村支书,来自上寨的水族韦刚胜,一位是现任村支书,来自排常寨的苗族钟友文。都说居住在怎雷村寨的水族苗族人家和睦共处,从水苗两位新老村支书的身上,也能得到些印证。
“让全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是我们的梦想,只要谁有能力,谁来当村干,不管他是水族还是苗族,我们都一样支持。”朴实直白的话语不仅道出了两位新老支书对带领群众致富发展的希望,同时也透出了这个地方,水族与苗族生活的那份和谐。
回忆故事,历史上首例通婚联姻
据相关资料记载,关于怎雷水族的来源:怎雷水族同全县水族一道,是我国南方古代“百越”族群中“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成的单一民族。水族歌谣这样叙述,其祖先原居邕江流域,经河池、南丹一带沿龙江溯流而上,往黔桂边境迁移 到三都,唐代以来就世居在怎雷上寨和下寨这个地方。水族自称“虽”,史称为“僚”、“夷”、“水苗”、“水家”等,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定为“水族”。
关于怎雷苗族的来源:则是和远古时代的“九黎”、“三苗”、“南蛮”有着渊源关系的民族。苗族的历史是个迁徙的历史,是从江西大帽山、横峰、广丰一带迁徙而来的,因是后来者多居高山峡谷,只有怎雷苗族聚居半山腰。除个别户外,大部分自唐代以来就世居在中寨和排常这个地方。苗族史称“南蛮”,新中国成立后,经征求苗族人同意,定为苗族。
关于历史,记者这里不做考究,但可以肯定的是怎雷的历史由来已久。对于水苗的通婚联姻的故事令记者产生兴趣。据老支书韦刚胜介绍,听村中的一些老人口传,旧社会水族与苗族之间本互不通婚,具体不知年限,但在很早的时期出现了首例通婚婚姻。水苗最早通婚,是一位随父亲从外地搬来怎雷村的苗族公,叫做李老网(音)。因中寨以平、白姓较多,无李姓等多种原因,李老网公选择了在上寨居住,但他也经常与中寨苗族往来,久之,便成了亲戚。在上寨生活的同时,他结识了寨里的一位水族奶,相处的日子里他俩产生了感情,此事在当时受到了水族与苗族两边的关注,老人们认为,水苗两家虽民族不同,但都在一个地方生活倒也相安无事。因此,对于这段水苗通婚联姻,没有太多的激烈反对。在这样的情况下,李老网公追求到了自己的幸福,与上寨的水族奶结成夫妻,开创了首例水苗两家开亲史。
现实生活,水苗夫妻二十多对
李老网公这个流传的通婚先例故事,不知是否真的存在,但是旧社会以来的多年,怎雷村已再无水苗通婚的故事可聊。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水苗通婚,联系往来逐渐有了大转变。
在村中走访,初略统计,包括本村、周边村寨及外乡异族通婚在内,怎雷村现有20多对水苗开亲的夫妻。于十多年前,从相识相恋到相牵的上寨水族汉子韦再魁同排常寨苗族妹子王九妹就是其中一对。走进他俩的家庭,记者目睹了他们的和谐生活情景。
记者到时,男主人韦再魁正在劈柴,而女主人王九妹这时也不闲着,此时她也在忙着为自己的丈夫缝补衣服上破了的小洞,夫妻俩的生活显得其乐融融。在韦再魁家中坐下,和他聊天记者得知,如今的青年一代都是自由恋爱,这已完全不受民族的约束,对于相爱的人,全村都会送上诚挚的祝福。
“在我们当地,水族、苗族共居,现在的好多水族孩子会讲苗话,苗族孩子也能说水话,这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了。”韦再魁的这话说的不假,在怎雷新昌小学,课间时间,一群水族与苗族的孩子玩耍着,记者走上前去,与这群顽皮的交流,一些小调皮淘气的用着几种语言逗乐,记者辨出这群孩子真是好家伙,汉语、水语、苗语三种语言都会。用村支书钟友文的话说,在怎雷村,水苗孩子天天一起生活学习和玩耍,一些孩子的父母还是水族与苗族,加上学校还普及普通话教学,会说这三种话简直不是难事。
汇集的民俗文化,形成村寨独特气氛
水族和苗族各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但在怎雷村,由于长期共同生活,两个民族在节日习惯、语言服饰、婚姻风俗等各方面,已相互接受,相互融入。
据了解,水族的年节叫做过端,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它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和预祝来年幸福的盛大节日。“端坡”赛马、击铜鼓、吹芦笙等丰富内容悉数在端节奉上,格外热闹隆重。而苗族也是一个快乐的民族,有着较多的传统节日,吃新节就是其中之一。节日里,村寨的男女老幼纷纷穿着新衣来观看芦笙会,参加跳芦笙会,参加跳芦笙舞;有的拉马来跑马场赛马,有的牵水牯牛来斗牛场斗牛,也是异常热闹。
在怎雷村,水族人过年一定把苗族同胞喊上,苗家人过节日也会把水族亲戚朋友一同叫上,双方互邀互拜,喝酒吃肉,载歌载舞共叙水苗是一家的情谊。
由于两种民族多年的共居,水苗民俗文化在这里不断产生汇集,形成了怎雷村独有的热烈而丰富的气氛。
打老庚,更胜一家亲
上寨的水族韦再银与排常寨的苗族白锦才打老庚;上寨的水族韦钢恒分别与中寨的何忠强,排常寨的张仁兴打老庚……这样一对对的例子在怎雷村不胜枚举。
何为打老庚呢?在怎雷村,打老庚的意思就是结拜之意,可以有男打男,有女打女,不论民族,不论年龄大小,不论贫富贵贱,只要意趣相投,便可结成老庚。
据怎雷村的老人们介绍,在旧社会,打老庚的情况较少,解放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各民族团结和睦了,不同民族之间也渐渐互打老庚。那么打老庚到底是怎么个情况呢?寨老说,大多时候,大家在某一个场合喝酒,攀谈之后,觉得彼此情投意合,便许下“结庚”诺言。但这之中,值得一提的是,双方一旦决定打老庚后就要互换上衣,“老庚”便打成了,一旦打成“老庚”,就像同胞亲兄弟一般。之后,逢年过节,互相往来探访,一方有事,对方也要像对待自己的事情一样,伸出援助之手。
去年苗族过节,何忠强和张仁兴两位都向“老庚”韦钢恒发去邀请。他俩都说,端节一样不是苗族节日,但是每次过端,好朋友韦钢恒总记得喊上他们,让他们感到就是一家人一样。
“他俩年年来过节都总记得给我送上节日祝福,我呢,田里开鱼时,也总想到喊他们一起过来吃鱼喝酒。”韦钢恒开心的说。
在记者看来,水族与苗族老庚之间那种深厚的感情实在叫人称赞不已。
水与苗,一家人携手建设共同的家
随着改革的春风,党的民族政策吹拂和温暖了怎雷这个民族村寨,和谐成了是村里最常见的风景。
在村中行走采访,就会发现有这么一条路是修在水族寨子这边的,又有那么一项水利沟渠是修建在苗族群众那边的,但无论这个项目的直接受益者是谁,修在何地,水族群众与苗族群众,都是一样的热情一样的卖力。
钟友文说,在大家看来,不管修什么,还是建什么,那都是在为怎雷这个共同的家出力,都是为全村群众谋利益而做的事,都是一家人做自家事,怎么还有计较呢?
长期以来,三都县委、县政府不等不靠,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下,认真落实各项民族政策,解决了部分少数民族村饮水难、行路难等问题。
近年来,怎雷村修建了水族博物馆;群众通过投工投劳硬化4.5宽的路面(村委会至寨门)长600米;通过开展一事一议投工投劳修建通村公路3公里;协调解决了怎雷村一组至二组道路硬化项目资金30万元,同时,根据开展民族赛事活动和旅游开发的需要,帮助解决修建怎雷村斗牛场、跑马场资金10万元;为解决怎雷群众“靠天喝水”的困境,协调到40万元资金给村里,在4组地段的一处山坡上修建蓄水池和水源消毒过滤房。此外,怎雷还组建了斗牛舞、铜鼓舞、苗族古瓢舞、芦笙舞五支民族表演队;目前,巫不路岔口至怎雷村路段的水泥硬化路面工程也刚刚完工不久……
怎雷村,一个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与和谐阳光的古村古寨,水苗群众在这儿和睦共处,各展所长,描绘着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景象。
(贵州统一战线宣传联席办 黔南州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