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肩负政治引领、文化传承与立德树人等多重使命,同时也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当前,高校在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工作中,面临教学资源整合度待提升、宣传方式与传播效果有限、理论到实践闭环度不足等挑战,应探索构建课堂主阵地、网络新空间、实践育人场“三维立体”思想引领体系,引导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
站稳课堂主阵地,打造“理论+案例+互动”的沉浸式教学模式
高校课堂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思政课堂更是铸牢青年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要突破传统讲授式教学局限,构建“理论框架—案例解析—情感共鸣”的教学链条,推进文化认同教育。如在讲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时,可先以费孝通先生的理论为框架,阐释中华民族的历史形成、结构特征和发展规律,揭示中国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如何形成“多元”与“一体”的辩证统一关系,让青年学生从理论层面认识到中华民族是由多个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统一整体。可适当引入“敦煌莫高窟中的多民族艺术融合”等案例,通过展示壁画中的胡旋舞、回鹘供养人画像等实物资料,生动解析各民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交融互鉴,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与统一性。可组织学生开展“我的民族文化记忆”主题分享活动,鼓励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讲述家族中体现民族交往的故事,如汉族家庭收藏的苗族银饰、藏族学生家中的汉族古籍等,通过互动激发学生的文化共鸣,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同时,可以运用VR技术还原文成公主进藏等历史场景,让青年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历史必然性,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的,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拓展网络新空间,打造“短视频+直播+互动社区”的新媒体宣传矩阵
互联网已成为青年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应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梳理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构建和运用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加大网络宣传引导力度,构建全媒体理论宣传体系,讲好讲明讲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在短视频创作中,可采用“微叙事”手法,制作“一分钟了解民族政策”系列视频,以简洁明了、生动有趣的方式向青年普及民族政策知识,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可策划“民族文化传承人说”栏目,邀请蒙古族长调传承人、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等录制短视频,讲述传统工艺中蕴含的各民族文化交流故事,展现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相互交融的历程,让青年学生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直播教学中,尝试开展“重走长征路·民族地区新貌”云端调研活动,连线贵州遵义、四川凉山等民族地区的青年干部,直播展示乡村振兴实践。让青年学生直观感受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给民族地区带来的巨大变化,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对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建立相关主题互动社区,设置“理论问答”“案例分享”“实践打卡”等板块,鼓励青年参与话题讨论,通过交流形成自主学习、相互启发的网络生态,引导青年学生在思想碰撞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信念。
形成实践育人场,打造“基地实践+社会服务+志愿活动”的体验式教育平台
理论宣传需与实践育人相结合,构建“认知—体验—行动”的闭环,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可探索与民族地区共建实践基地,组织青年开展“三下乡”活动,如在云南大理白族聚居区开展“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调研,让青年参与白族扎染技艺的创新设计,亲身体会传统文化保护中各民族的共同责任,感受各民族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团结协作精神。策划“民族地区发展成就”考察活动,带领青年走访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区、宁夏闽宁镇等典型地区,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实践成效,让青年学生身临其境见证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深刻体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正确性和优越性,从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构建“三维立体”思想引领体系,是铸牢青年群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举措,从理论、文化、实践等多个层面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植根于青年心中,引导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强大的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