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脱贫攻坚•扶贫日记】条条大路通水乡 携手同步奔小康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0-07-14 浏览次数:

 

按:干部挂职扶贫是中央单位开展定点扶贫的一项重要任务。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中央统战部赴贵州省赫章、晴隆、望谟、三都和甘肃省积石山县的挂职扶贫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精神,结合地方实际认真履职尽责,主动发挥优势助力群众脱贫,为定点扶贫县脱贫攻坚贡献智慧汗水,同时在工作中锤炼党性、砥砺品质、增长才干。5月起,统战新语推出“脱贫攻坚•扶贫日记”,陆续刊发部分挂职扶贫干部在扶贫工作一线的感与悟、思与行。

拉揽村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村落,全村总人口5256人,国土面积115.7平方公里,多为山地,行路难一直是制约当地群众发展,影响外界联系的主要问题。

图片.png

2017年12月,我来到拉揽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自小在河南长大,我深知交通对于一个地方的重要性,就格外关注自己村里通组路安排实施情况,并积极争取资金项目。两年的时间,拉揽村共修路21.5公里,投入资金约1290余万元,受益群众354户、1397人。我见证了一批批茶树苗运进山里;见证了更多的孩子被送到县城读书,更多的贫苦户就近务工脱贫;见证了一双双充满脱贫希望的眼睛,一张张获得感满满的笑脸。

1.路通了——村里的茶树规模扩大了

拉揽村懂术4组的杨胜情,早些年外出打工,学到了茶叶种植加工技术,从2014年返乡开始从事茶叶种植,因为路不通,他只在自家山林里种了30亩都匀毛尖茶叶,不敢上规模。据他介绍,去年一年,仅30亩茶叶的纯收入就在7万元,组里其他哥弟看着杨胜情种茶叶脱了贫,也纷纷想加入进来,可就是因为路不通,种植面积难以扩大。乘着“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的东风,2018年7月-12月,懂术村3、4组共修路8.8公里。路修好了,茶树的种植面积也扩大了,在挂职干部吴敏章和我的共同努力下,懂术茶树面积增加了400亩,建成一个现代化的茶叶加工厂。原本在外打零工的杨胜龙看到了村里茶产业的发展前景,回到村里和哥哥杨胜情一起种起了茶叶。我们还帮助杨胜情成立了雅黛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他说:“自己脱贫了,还要带着组里的哥弟伙一起脱贫,才是真正的脱贫。”

拉揽村茶树进入丰产期后,将带动300余人采茶务工,实现稳定增收脱贫。

2.路通了——水家的孩子上学方便了

“我小的时候,路还没有通,上学极其不方便,好多孩子小学毕业就辍学了。记得我走路到县里上初中,还得拿上干粮,要走5个多小时。”拉揽村副支书李金良说。由于路通了,群众的思想意识也转变了,原来让孩子到县城上初中都觉得麻烦,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把孩子送到县城去上小学,希望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拉揽村5组的韦保成就把2个孩子送到了县城的小学,他说:“自己当年就是因为路不通,嫌去县里上中学麻烦,早早就辍学打工去了,吃了很多亏,现在希望孩子们将来能够考大学,学历越高越好。”

目前,拉揽村再没有义务教育阶段就辍学的学生,反而越来越多的群众为孩子如何上一个好的初中在努力。

3.路通了——贫困户就近务工脱贫了

2018年11月,拉揽村水乡贵茸种植基地里,水族妇女正忙着进行贵茸种植。她们都是公司在周边村组聘请来的,每天工作8小时,报酬100元。由于路修好了,她们住得远的就搭车过来,近的就走路过来,下午工作完,还能赶上回家做晚饭。参加过贵茸种植的杨米说,“以前路不好走,要么去省外打工,一年也不一定回家一次,要么就在家里干农活,养点猪,种点稻子。现在路好了,在县里找活路,当天去当天就能回家,跟在家里干农活一样,不用出省就把钱赚了。要是每天都有活干,一个月也能赚两三千块钱,还能照顾孩子。”

政策好了,路修通了,让许多贫困群众足不出县就能实现务工脱贫。

图片.png

4.路通了——民族团结更加心连心了

拉揽村排烧苗寨村民罗运辉见证了村里从不通路到泥土路再到水泥硬化路的全过程。一说起路来,他就特别激动,他说,“小的时候听老人讲,旧社会我们专门躲在不通路的山里住,才能够避免压迫和战乱。解放以后,党的政策好,民族团结平等,通外寨子外的路也越来越宽,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现在寨子里面到处可以看到摩托车,小汽车也越来越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路成为贵州少数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纽带,成为少数民族与全国各民族一道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径。

1.初到拉揽找到穷根

“马书记,我们村以前是一个乡,撤乡并镇后把原来拉揽乡变成了拉揽村,要把5千多人的村搞脱贫,真是大老火嘞!”第一次见面,村主任韦光海这样说道。

我听了之后,心里着实咯噔了一下,说:“组织上派我们来就是解决问题的,村里有什么产业或者资源优势吗?”

村主任说:“村里5千多人,一半水族,一半苗族,都住在山腰上,人均3分田,种点稻子和玉米。

第二天,我们开始走访,先来到全县最贫困的一个村——懂术村,贫困发生率在56%。走访到中午,拗不过四组组长杨胜辉的盛情邀请,只好在他家里吃饭。因为我是回族,但又不好跟组长说我不吃猪肉,怕人家搞来牛肉或者鸡肉更加破费,只好对组长说:“我吃素,北方来的,喜欢吃葱,吃碗米饭就着葱就行。”

经过一个多月的走访,我逐渐对拉揽村致贫的根源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那就是山多地少,缺乏高效经济作物,群众思想保守,接受新事物能力慢。

2.优选项目对症下药

什么项目既能不占用耕地,又能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呢?这让我想起了参加中组部驻村第一书记培训班时,中科院驻村第一书记韩力向我们推荐的云茸蘑菇。这个蘑菇具有周期短(最长60天出菇)、经济效益高(每亩产值约2万元)等特点,适宜在林下及秋季撂荒的水稻田中种植,不用大棚,不用施肥。这不正好和我们这里的绿水青山资源优势相结合吗?

为了能充分掌握云茸蘑菇的情况,让自己和村干部有信心,我通过积极向韩力请教,购买《大球盖菇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等书籍,下载30余篇有关研究论文及种植教学视频进行学习。

村支书石有高说:“我们村不能一直这样穷下去,现在马书记引来了好项目,我们一定要支持。”就这样大家分工合作,开始了第一期云茸蘑菇的试种。

图片.png

3.完善贵茸菇产业链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做产业更是一条极其艰难的路。

“马书记,今天护林员没有来,云茸没人浇水怎么办。”“马书记,这几天连续高温,云茸怕是晒的不行了。”“马书记,云茸地里长满了杂草。”“马书记……”面对不可预知的种种问题,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采取雇专人管护,搭遮阳网等办法一个一个问题去解决。空闲的时候,我还会到云茸基地去浇水、除草。看到菌丝从一个个白点到窜满土层,忐忑的心却始终放不下来,直到看到林下种植的云茸出菇,心里才松了一口气。但是出菇不代表成功,第一期种植结束后,为了总结经验教训,我们专门到云南去请教云茸种植专家,并邀请专家到村里来实地指导,完善种植方案。

虽然小范围试种成功,但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缺乏专人管理、经营;比如缺乏品牌和包装,卖不上价格;比如销售渠道单一,缺乏电商销售。通过总结反思,我们成立了拉揽村同向追梦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专门团队从事云茸项目。为突出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特色,我们设计“水乡贵茸”品牌。同时在微信平台上开发“同心康城”网上电商平台,拓展水乡贵茸销售渠道。还引入企业进行投资,与村里合作水乡贵茸项目。

4.贫困群众的脱贫菇

贵茸项目也得到了有关媒体的关注,2019年1月19日,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栏目在节目中由明星沈腾口播,帮助拓展贵茸销路,助力消费扶贫。3月19日,中央电视台7套《乡土》栏目以《行走阡陌乡村振兴中国行·菌味飘香的古村》为题宣传拉揽村水乡贵茸。8月18日,《光明日报》以《水乡种茸脱贫记》为题专门报道了水乡贵茸助力脱贫攻坚的情况。

黔南州印发了《黔南州农村产业革命云茸(大球盖菇)产业推进方案(2019-2021年)》。指出,“逐步把三都‘水乡贵茸’品牌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提高商品附加值。”12月24日,奥运冠军李坚柔为水乡贵茸进行产品代言,助力水乡脱贫。

目前拉揽村已实现贵茸销售100余万元,预售订单300余万元,有效助力了拉揽村脱贫增收。

            (作者系中央统战部赴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挂职扶贫干部)

地址:贵州省贵安新区花溪区大学城栋青南路
邮编:550025 E-mail:gzytzb2023@163.com电话:0851-88233033
版权所有©贵州中医药大学党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