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脱贫攻坚•扶贫日记】初入新合村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0-06-17 浏览次数:

 

按:干部挂职扶贫是中央单位开展定点扶贫的一项重要任务。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中央统战部赴贵州省赫章、晴隆、望谟、三都和甘肃省积石山县的挂职扶贫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精神,结合地方实际认真履职尽责,主动发挥优势助力群众脱贫,为定点扶贫县脱贫攻坚贡献智慧汗水,同时在工作中锤炼党性、砥砺品质、增长才干。即日起,统战新语推出“脱贫攻坚•扶贫日记”,陆续刊发部分挂职扶贫干部在扶贫工作一线的感与悟、思与行。

2019年9月3日

中央统战部派我到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挂任县委常委、副县长快两个月,我联系的村终于确定下来——都江镇新合村。

新合村位于都江镇东南,由甲找、干秋、甲雄、塔石四个小村组成,四个都是深度贫困村,初见新合村几个字感觉很亲切,我上班的第一个单位叫新塘小学,带个“新”字,老家庐江县现在划归合肥市,带个“合”字,合起来正好是“新合”,真是巧合。

图片.png

在驻村队长的带领下,我们今天深入塔石四组和甲雄二组入户调研,共走了五户人家。其中,两户低保户让我印象深刻。

一户是黄启云家。黄启云已67岁,无劳动能力,家里只有小儿子陈如敏在家务农。他们家主要依靠常规种养殖维持基本生活,掌握技能少,外出务工途径少,家庭经济困难。2017年,享受了二级危房改造,现住房安全;2019年,黄启云开始享受农村低保,不愁吃、不愁穿,收入达标,饮水安全;合医已交,医疗得到保障,实现稳定脱贫。虽然年近70岁,但黄启云状态非常好,人很外向,说日子越过越好,还想多活几年,好好享受国家的好政策。

另一户是杨志香家。杨志香快80岁了,手被电击过,手指伸不直。2018年10月,丈夫陈昌训老人去世后,杨志香老人单独居住,该户主要致贫原因是无劳动力。目前,她主要依靠社会兜底保障维持生活,不愁吃、不愁穿,饮水安全;房屋已列为老旧房整治,目前已完工;合医已交,看病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医疗得到保障。她说,死过2次都被抢救过来了,晚上睡觉走廊的门不敢关,生怕哪天生病了,村里人不好发现。她还拿出吃的胃药让我们帮忙看看过期没有,希望我们常来看她。

图片.png

今天最让我震撼的是新合村的驻村工作队,队长谢朝栋是县人社局局长,在他的带领下,建立了“五个一”攻坚模式,即:练“一队精英”,建“一本台账”,创“一套打法”,唱“一首队歌”,筑“一个小家”。尤其是队徽的设计非常有寓意,最上边是“都江战区新合村脱贫攻坚冲锋队”,圆的中间是两颗心,代表奉献和爱心,把群众装在心里,用心呵护;右上角是金色的五角星,代表党委政府;三个简化人物既代表县、镇、村,组成的驻村工作队,又代表不同群体的群众,他们面向五星,在党的光辉照耀下,一心向党,勇往直前,走向幸福;下面的手代表驻村工作队真抓实干,用真情把群众托起来;底部是铜鼓和马尾绣,代表地域特色。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下了十几个村,这是第一次碰到有队徽、队歌的工作队,这首《水乡脱贫战歌》从音乐创作、素材收集到设计制作,均由驻村工作队员自主创作完成,词曲朗朗上口,振奋人心,充分展现了水乡人民鏖战脱贫攻坚的精神风貌,唱出了昂扬斗志,唱出了使命担当,唱出了“自信自强、苦干快赶”的新时期三都精神。这是一支充满战斗力的队伍,在前两次的评估中,都被抽到过,得分都是优秀。这对我来说很受鼓舞,对今后的工作充满信心。

来到三都参与扶贫攻坚战,作为亲历者、见证者和参与者,为推进脱贫攻坚的伟大进程献出自己一份微薄之力,我倍感自豪。

2020年3月10日

上午,陪同中新社贵州分社张一凡社长一行调研九阡镇水各村海鲜菇生产基地。

到了工厂车间,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居然能在三都见到如此大规模的生产车间。据公司老板介绍,这个工厂占地面积62亩,有2.2万平方米准厂房、900立方米冷库,600平方米包装车间,办公楼及职工宿舍2100平方米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5月5日出第一批菇,产品主要销往贵阳、广西、广州等地。现在年产海鲜菇菌包1150万袋、海鲜菇4600吨左右,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左右,常年提供就业岗位300个,人均月工资收入3000元以上,年人工工资支出900万元以上,是九阡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主要就业基地之一。因为工人基本是本地人,所以已经全面复产复工。可以说,这个项目为九阡镇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持。

下午,调研九阡镇石板村南板蓝根、板高村白茶种植情况和中和镇雪花湖社区马尾绣及扶贫车间复工复产情况。

据九阡镇书记介绍,石板村的南板蓝根种植面积有500亩,村民们在党支部书记潘永贤的带领下,实现亩产4000斤。中新社对潘永贤进行了专访。他在浙江有自己的工厂,老婆和孩子常年在那里安家生活,为了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他自己一人回到村里,把工厂交给老婆打理,镇里杨书记开玩笑说,潘永贤跟我们来挂职的一样,常年两地分居。潘永贤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有想法,能吃苦,乐于助人,满脸笑容。他积极带领乡亲们开展种植业,除了我们现场看的南板蓝根,还种植了白茶1万亩,红心猕猴桃500亩,钩藤414亩,线椒284.9亩,形成以石板村为核心区域的一批产业样板田、示范田。其中50亩线椒就带动91户贫困户,亩产经济收益1500元以上。在他的带领下,石板村被评为“全县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没错,产业发展才是真正实现贫困户增收受益的重要渠道,这个村的产业种植已经逐步获得群众的认可,正逐步带动群众跟上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步伐,为今后进一步扩大产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三都作为一个深度贫困县,要想从根本上走出贫困,唯一的途径还是大力发展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潘永贤这样的支部书记是我最想看到的,有思想,见过世面,愿意放弃自己的工厂,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第一步。三都县需要这样的人才,三都的发展更需要这样为大家舍小家的致富带头人。同时,潘永贤带领村党支部聚焦党建引领,抓党员队伍建设,发展年轻有活力、有文化的大学生加入队伍,这也是现在很多村党支部要学习的地方,只有给基层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才能增强活力和战斗力,才能长远发展,这也是我之前给村里讲党课强调的一点。

图片.png

图片.png

调研马尾绣,我们选择的是中和镇雪花湖移民安置点韦应丽家,她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本人,很乐观开朗,之前见过她大儿媳妇,总听她说“我妈,我妈”,感觉关系像母女,非常融洽。今天见到婆婆,果然是慈祥的友善的。希望这样的婆媳关系一直相处下去,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家庭和事业的长远发展是多么重要,良性循环、互敬互爱需要每个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韦应丽带领绣娘们为我们展示了民族鼓乐和舞蹈,眼前的一切多么和谐,欢乐祥和,我对家和万事兴这个成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衷心祝福这对似母女的婆媳关系长长久久,她们的马尾绣事业蒸蒸日上。

下午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中和小学,学校里有一间孩子们的作品展览室,摆满了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参赛作品。马尾绣进了学校、进了课堂,从娃娃抓起,从娃娃学起,让我们看到,马尾绣不仅是帮助居家妇女解决就业的手段,更是水族人民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依托。

             (作者系中央统战部赴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挂职扶贫干部)

地址:贵州省贵安新区花溪区大学城栋青南路
邮编:550025 E-mail:gzytzb2023@163.com电话:0851-88233033
版权所有©贵州中医药大学党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