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宽敞的重症医疗室里,重症医疗体系主任陈微微正忙于巡查病房、询问病人病情、对值班医生交代注意事项……
身为汇川区侨联兼职副主席的陈微微家住洗马路街道洗马社区。提起这位侨属、台属主任医师,洗马社区党支部书记肖诗维赞不绝口。在山盆、团泽、沙湾等地都记录着她的义诊足迹;帮扶困难户,为侨眷送医送温暖,常常见到她的身影;在政协会上写提案疾呼:关注基层社区医疗事业,强化全科医生培训。
洗马社区是洗马路街道的侨属侨眷集中地,像陈微微这样发挥行业引领作用的侨属侨眷不在少数。如何将侨属侨眷团结在社区党支部周围,把洗马社区建设成美丽幸福家园?这是社区党支部一直关注的工作重点。随着洗马社区“侨之家”的应运而生,用肖诗维的话说,“侨之家”正是围绕“凝聚侨心,汇聚侨力”的宗旨,起到了让党建和侨务工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作用。
每天上午,数十名“侨之家艺术团”成员齐聚洗马社区,或歌唱、或舞蹈、或演奏民乐,一张张笑脸浸润着“侨之家”的温馨与欢乐。艺术团总监潘勇这样表述他的心境:“成立‘侨之家’,组建艺术团,目的是让侨胞有一个活动的地方,让大家在生活上、精神上得到这个大集体的关怀,获得慰藉和满足。”除了艺术团,“侨之家”还设有图书室、会议室等功能室。已经71岁的刘雪林老人有两个女儿,分别居住在英国和西班牙,家里只有他和老伴。有了“侨之家”,刘雪林老人说:“我们在这里真正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如果说健全设施丰富侨眷生活是温暖,洗马社区党支部为侨属侨眷排忧解难的一则则故事则充满了感动。
侨眷刘清梅一家三口均属“零就业”,社区党支部急人所难,为刘清梅安排了一个公益性岗位。如今,身为社区协管员的刘清梅工作干得有声有色。“我对这份工作很满意、很满意,很感谢社区能提供这个机会。”刘清梅的话语透露出对社区党支部发自内心的感激。
80多岁的侨眷皮锦清也连声称赞,一件社区帮忙的小事让老人感到了“侨之家”的温暖。当时,一根输电线掉下来砸烂了老人培植的盆景,寻找供电部门协商无果后,社区干部主动同供电部门联系,最终由供电部门给予了适当经济赔偿。赔偿金很少,但皮锦清心里乐滋滋的,她说:“钱是小事,更主要的是社区干部帮我维护了尊严,赢得了尊重,咋不高兴?”
“我不做对不起共产党的事。”这句出自归侨叶玉珍老人的话,至今让社区主任糜伶感慨万千,为之动容。80多岁的叶玉珍老人多年所居住的房屋是D级危房,然此房屋,叶玉珍和单位签订的是租售合同,是租,还是售?为帮助这位归侨获得房屋产权,社区出面为她请律师进行法律援助,动员她向法院提起诉讼。但叶玉珍却显得异常“固执”:“我不做对不起共产党的事。”她宁愿放弃房屋产权也不起诉这家单位。邻居说:“这位归侨对共产党的深情厚谊,可用六个字表达‘比天高,比海深’。”
为给侨属侨眷“压担子”,让他们协助党支部引领社区,活跃于经济社会的建设舞台,上级党委和社区党支部联手,在这方面做了大胆探索。
侨眷糜伶担任社区主任,统领社区政务,殚精竭虑为社区侨眷搭建“侨之家”等活动平台。而既是党员又是港属的周学良担任社区侨联党小组组长,还被选为社区监委会成员。虽无报酬,但周学良忠于职守,认真履行监督职责。“社区每项开支都要由社区监委会签字认可才入账。”肖诗维一句话概括了社区监委会的职权。
不仅如此,周学良还经常深入五保户、困难户家中,一家家走访,一笔笔查问,查看“低保”“医保”政策是否真正落实。他说:“必须把监督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才能给社区居民交一份满意答卷。”兴修武汉路,周学良所在小区100多户居民全部要拆迁。又是周学良带头签字,并上门入户做通居民工作。“这是政府为改善城市环境做的好事,大家应该支持。”这句话周学良不知在居民家和闲谈中说了多少遍,都成了他的口头禅。最终,他所在的小区居民无一例外,全部同意拆迁。
“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措施,营造工作氛围,目的就是把洗马社区打造成‘侨之家’,让侨眷在社区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肖诗维说。
(汇川区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