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引发民主党派成员热议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8-06-05 浏览次数: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振聋发聩、振奋人心。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广大民主党派成员中引发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贡献毕生的智慧和力量。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表示:“总书记在讲话中对近些年来科技工作者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这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也让我们坚定了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习近平总书记这番讲话让民盟中央委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根生深受鼓舞,深感责任重大,“我们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习近平指出,要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坚定创新信心,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身处科研一线,创新就是我们的科学精神。”民进会员、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机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文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创新精神”加上注解。

5月9日,我国高分五号卫星发射成功。卫星搭载了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机所自主创新研制的三个性能先进的大气环境监测载荷。这不仅为我国环境污染防治等工作提供重要科技支撑和空间信息,也标志着我国高光谱分辨遥感卫星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航天载荷研制任务巨大,使命光荣,我们从零开始组建,一边积极学习国际先进技术,一边进行技术方案优化和改进。在研发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唯有依靠近20年的自主创新努力,把大气环境监测技术,从地面、空中机载发展到卫星观测,实现了从科研到应用的转换。创新贯穿始终,正说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规律把握的精准性。我们将再接再厉,始终如一地践行三个创新能力。”刘文清说。

李根生表示,作为科技工作者要有强烈的创新信心和决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要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习近平在讲话中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指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并提出了培育人才沃土、释放创新活力的一系列举措。对此,刘文清深有体会。“优秀而稳定的人才队伍是保证科研的先决条件。”他表示,在人才管理上,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在人才引进方面,可以采用灵活的用人制度,“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只要对学科发展有利,就可鼓励以课题研究、岗位聘用、项目合作、兼职聘用、咨询顾问、技术指导等灵活形式引进人才;人才引进后,更要切实落实各项待遇政策,让科技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把更多精力和时间投入到踏实的创新研究中去;针对“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人才评价激励制度不合理等现行科研体制不合理的地方,要加强改革力度,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

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副校长田刚表示,一个国家是否能真正实现繁荣、强大,关键要看这个国家是否能产出影响深远、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思想文化,是否拥有一大批高端人才。在科技复兴的道路上我们仍任重道远。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源源不断地涌现原创性科学思想,归根结底则要靠人才。作为科教工作者,我们要继续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力争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多的贡献。

关于科技强国,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忠范认为,到现在为止的科技评价体制对过去二三十年中国科技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今已经今非昔比,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建立更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李根生告诉记者,希望改革指导思想和举措能尽快在全国落地落实,营造自由、宽松的良好创新生态环境。

刘文清表示,将始终坚持在科研第一线,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积极投入到伟大的创新驱动社会实践中,参与到国际前沿的竞争与创新中,同时,注重培养环境领域的专业人才,共同推动我国环境监测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

地址:贵州省贵安新区花溪区大学城栋青南路
邮编:550025 E-mail:gzytzb2023@163.com电话:0851-88233033
版权所有©贵州中医药大学党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