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江县委统战部自2014年下半年调整帮扶贤昌镇新场村以来,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主动作为、敢于担当,不推不拖、迎难而上,“多管”齐下、“靶向”施策,三年拔除321户贫困户“穷根”。
“拉网式”排查摸实情。新场村是贤昌镇地域最广、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一个村,全村共1196户4344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547户2109人,贫困人口几乎占全村总数的一半。该村曾是为麻江县摘取“中国红蒜之乡”桂冠招牌的村,究竟为何贫困面如此之大? 为弄清情况,部长亲自带领部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入村、入组、入户开展“拉网式”大排查,并组织召开村支两委会、村小组长会、各小组村民代表大会“三个层次”会议,摸清了村、组、户基本情况,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地毯式”分析建台账。调查摸底结束后,明确专人就所有问题进行梳理归类,对于村、组集体需要解决的问题,按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先重后轻、先近后远四个方面进行分类;对于贫困户,一方面按贫困属性分为极贫、低保、五保、一般贫困四类,另一方面按致贫原因分为因病、因残、因学、因灾、缺土地、缺技术、缺劳力、缺资金、基础条件落后、发展动力不足等十类。之后开展“地毯式”逐户分析,分门别类建立台账和扶贫脱困档案,做到“五清”:贫困户名单清、基本情况清、帮扶人员清、帮扶措施清、脱贫计划清。
“靶向式”施策开药方。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号准“脉”、找准“症结”,选好“药方”。主要实施“十大工程”:一是产业扶贫工程。积极争取扶贫项目资金350万元,种植花椒120亩1.4万株、红蒜314亩、锌硒米1200亩、稻田养鱼350亩、建水产养殖8亩基地1个和年产生猪4400头的养殖场1个、流转土地建蔬菜集中连片示范园50亩基地1个。将贫困户与产业有效链接,带动52户211人脱贫。二是就业扶贫工程。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逐一进行核查,推荐有就业愿望和能力的未就业贫困人口58人参加全县就业扶贫工程业务培训班,确保贫困户劳动力通过技能培训至少掌握1项致富技能。充分发挥统战优势,与县内非公有制企业联系,推荐21人实现就业脱贫。三是智力扶贫工程。实施“泛海助学行动 ”“圆梦行动计划”,同时与县扶贫办、团县委联系,争取教育扶贫资金42.4万元,帮助59户脱贫。四是健康扶贫工程。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8户31人开展大病救助,除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外,个人承担部分医药费全部纳入县民政局大病救助按比例报销,共计解决救助资金3.1万元。五是社保兜底扶贫工程。对“五保”、孤寡、智障、严重伤残无劳动力的97户323人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兜底脱贫。六是易地扶贫搬迁和贫困户危房改造工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1户,危房改造130户,解决了贫困户住房难问题。七是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工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个,通组公路3公里,道路硬化5公里。八是生态保护扶贫工程。通过利用公益林补偿资金、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把有劳动能力的18户贫困人口转为生态护林员和护河员,实现脱贫。九是金融扶贫工程。帮助办理“特惠贷”53户,每户年增收4000元。十是社会扶贫工程。认真开展“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非公经济人士担任名誉村主任两种方式,引导社会各届力量参与脱贫攻坚,通过采取“公司+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开展结对帮扶,带动28户贫困户脱贫。
“贴心式”服务激发动力。针对部分内生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特别严重的贫困户,一方面,从精神上进行教育激发斗志。按组和片区集中贫困户、有时甚至入户开展“脱贫好故事”宣传活动,大力宣传自强不息、自主发展脱贫的先进典型,增强未脱贫贫困户战胜苦难的斗志,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同时,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贫困群众牢固树立“摘帽为荣、带帽为耻”的观念,增强加快脱贫的信心,营造“扶贫不扶懒”的社会氛围,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另一方面,开展“贴心式”服务进行感化。主动与贫困户建立“亲情关系”,通过打伙计、交老庚、结兄弟、认姊妹等方式,主动与贫困户“攀亲”,把贫困户视为自己的衣食父母、兄弟姐妹、手足同胞,在生活细节上关心关爱他们,他们需要办理一些事项,主动帮他们“跑腿”代办,通过细微末节的“贴心式”服务,从情感上打动和感化他们。
通过三年不懈努力,拔除了321户1338人“穷根”, 剩余226户771人计划在2018年前实现全部脱贫。千方百计让贫困户摘掉“穷帽子”,鼓起“钱袋子”,过上“好日子”,绝不让一人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征程中掉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这是麻江县委统战部向县委、县政府立下的“军令状”,更是向新场村547户贫困户许下的“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