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知识

统战知识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统战知识 -> 正文

智慧,让贫瘠的土地绽开科技之花——记黔西南“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成立25周年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5-12-14 浏览次数:

初冬时节,在晴隆的山山岭岭,多种牧草共生共荣,绿色逐步覆盖了裸露的石头,山变绿了,地有生机了,成群的羊儿在山坡上吃草,牧羊人哼着小曲,吟唱着生活的美好。种草养畜“晴隆模式”,使这里的石漠化山区找到了一条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

“贵州在中国的扶贫开发工作上做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在喀斯特地区,因地制宜,种草养畜的‘晴隆模式’充分体现了生态修复和扶贫开发、农民增收的有机结合,续写了石漠化脱贫致富的新篇章。”今年11月14日召开的首届“晴隆羊”产业发展暨“西南草都”建设国际论坛上,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草)工程管理中心总工程师刘再清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评价。

晴隆,是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区域,是全省同步小康重点扶贫的4个贫困县之一,全县25度以上坡耕地占土地面积的65%,曾经是屙屎都不生蛆的石旮旯。

进入二十一世纪,晴隆人穷则思变,集中智慧,以满山的草、满坡的羊宣战石漠化,挑战贫困,创造了“晴隆模式”。

早在2006年6月,全国南方草地畜牧业现场经验交流暨培训会议就在晴隆召开,总结和推广“晴隆模式”。时任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坚高度评价“晴隆模式”:一是思路好、二是模式好、三是机制好。

继2006年现场会议后,2010年9月,再次在晴隆召开“石漠化地区种草养畜产业化扶贫贵州试点工作现场会”,决定在全国13个省和贵州43个县全面推开和继续巩固“晴隆模式”。在全国首批100个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中,有33个推广“晴隆模式”,都收到了较好的效益。

如今,黔西南州因地制宜打造的“晴隆模式”已成为南方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典范。

如今,除了花开遍地的草地畜牧业“晴隆模式”、呼之欲出的“南方草都”,在黔西南,低海拔喀斯特山区开展花椒种植试验,用生物治理替代工程治理的“顶坛模式”,实现了经济和生态效益双丰收;中海拔喀斯特山区开展金银花种植试验,形成特色种植产业链,绽放出体现贵州精神的“坪上模式”,不仅发展了一个产业链,同时为石漠化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在低热河谷地带开展反季节蔬菜种植试验,实现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制度创新的“者楼模式”,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

这一切,得益于贫困山区各族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更离不开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国家各部委联合推动组25年来一如既往的倾力帮扶和支持。

黔西南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山地之一,石漠化形势严峻。为解决石漠化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民增收致富问题,1990年5月,中央统战部、国家科委、国家民委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确定12个项目作为黔西南“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八五”期间启动开发的科技扶贫项目。随着试验区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参加联合推动工作的民主党派由启动时的3个扩大到8个,参与部门逐步增多。2003年7月,成立了由中央统战部牵头,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为成员单位的黔西南“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联合推动组,全面探索振兴西南岩溶地区经济发展之路。

25年来,黔西南试验区从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治理的实际出发,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因地制宜,大胆探索,着力提升石漠化山区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创出了喀斯特山区群众依靠科技治理石漠化、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脱贫致富的成功路子。

抓住科技这个关键点,试验区搭建起万峰林峰会、喀斯特区域发展研究院、华大基因等平台组织,建立了“星火计划、科技扶贫”培训基地暨农村信息服务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多个科研服务机构和研发中心,吸引国家级科技人才、科研力量和科技成果向黔西南聚集。积极培育创新主体,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65%的科技计划项目以企业为主体承担,35%的科技成果出自企业,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推进科技金融融合,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作,重点支持拥有有效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企业向银行申请专利质押贷款,已有一家企业获得专利质押贷款600万元。实施应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高产超高产栽培、生物质能源基地建设、民族药新药开发及中药材规范化基地建设等技术研究与示范,石漠化治理、种草养畜、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示范与推广,金银花、芭蕉芋、花椒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和攻关等科技成果,为全州粮食生产安全、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提供了技术支撑,有力推动和促进了全州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生态治理方式创新上,试验区不断深化拓展“四大模式”,因地制宜加快石漠化治理与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在晴隆县探索推广了“中心+基地+农户”、“中心+养羊协会+农户”等发展新模式;在贞丰县坪上片区大力发展民族医药产业,初步形成中药材种植加工产业链;在贞丰县顶坛片区推广花椒种植和成品原产地加工,带动5000多户农户种植花椒,辐射带动全县种植花椒10万亩;在册亨、望谟等县深入实施“册南模式”,打破乡镇之间的界限,走片区发展的路子,做大做强特色山地绿色产业规模。

在统一战线的关心下,试验区被批准为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工程建设试点区、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和全省唯一以市州为单位的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兴义万峰湿地、北盘江湿地、晴隆光照湖湿地、安龙招堤湿地被列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在统一战线的支持下,试验区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共签订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大健康、文化旅游、通用航空、清洁能源等产业项目协议91个,总投资691亿元,峰会已发展成为一个开放、广阔、包容、高端的交流与合作平台,成为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为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成功举办了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共签订山地旅游、户外运动、健康养生、新型能源、大数据等产业项目协议66个,总投资405亿元,全州生态文明示范品牌初步形成。预计"十二五"期间,累计可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473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190.5平方公里,营造林280万亩,人工种草52.48万亩,改良草地37.6万亩,森林覆盖率50.04%,较1990年提高36.14个百分点。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黔西南州本级财政投入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1506万元,获国家科技部支持经费6532.2万元,安排州级科技计划项目378项,部和省立项的科技项目191项,申请专利1672件、授权934件。解决农业、工业、医疗卫生等领域技术难题210项、集成推广成熟实用技术200余项。科技成果和专利得到广泛应用,技术研究开发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促进现代服务业、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加快发展和工业转型升级。全州三次产业结构从2010年的18.2:36.1:45.7调整为2014年的16.9:35.8:47.3。建设了11个工业园区,建成20个农业示范园区和贵州薏仁集团等245家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了金州木贾国际商贸城、浙兴商贸城等一批大型商贸物流项目和城市综合体,形成了一批服务业发展的新亮点。

随着试验区各项事业不断推进,联合推动行动早已超越了当年寻找“西南岩溶地区经济发展之路”,破解了喀斯特岩溶地区经济发展的难题,打造了试验区升级版的科技扶贫、创新发展,实现了“星火计划、科技扶贫”的目标,进而扩大到更广阔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中,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系统地形成了民族贫困地区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脱贫步伐的“黔西南模式”。

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省内贵阳、遵义等科技资源富集的市(州)相比,黔西南试验区科技创新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2014年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人均科普投入、财政支出中科学技术支出、万人专利授权量等指标均位于全省中下游位置。科研投入的不足、科研设备短缺、科研转化能力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对试验区创新发展形成了明显制约。试验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岩溶出露面积10129.51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60.28%,石漠化面积5029.42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9.9%,所辖8个县(市)全部被纳入石漠化治理工程县,是贵州省石漠化分布最集中、面积最大、发育程度最深的地区,加上水土流失严重,工程性缺水矛盾突出,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和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协同推进的任务非常艰巨。

下一步,黔西南试验区将紧扣科技创新、生态文明主题,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以实施科技扶贫项目为载体,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资源精深加工、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生物产业、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积极发展以“旅游、教育、商贸、医疗健康、电子商务、通用航空、户外运动、会议会展”等为重点的“8+N”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科技型成长企业梯队,着力打造顶天立地的创新型领军型企业和铺天盖地的科技型种子企业、小巨人企业,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更多的群众通过创新创业实现脱贫致富。深入实施石漠化治理、生态建设、水利建设“三位一体”综合规划项目,扎实推进“以树为纲、绿色小康”行动计划,重点实施水土流失治理、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项目,保住黔西南良好生态。全力打造滇桂黔三省结合部商贸物流中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和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山地旅游目的地,建设经济繁荣之州、科技进步之州、生态优美之州、民族团结之州、人民幸福之州,与全国全省一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贵州统一战线宣传联席办 贵州日报 )

地址:贵州省贵安新区花溪区大学城栋青南路
邮编:550025 E-mail:gzytzb2023@163.com电话:0851-88233033
版权所有©贵州中医药大学党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