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台湾旅游业者上街“求生存、有工作、能温饱”,抗议台湾当局破坏两岸关系基础,致使大陆游客骤减,台湾旅游业陷入危机。对此,台湾《旺报》发表社评指出,陆客赴台人数持续滑坡,要看到其背后的民意危机。蔡英文当局要直面大陆游客对台湾观感下降的事实,采取有效措施争取大陆民心,平抚大陆民意中的厌台情绪。社评摘发如下:
陆客赴台人数持续滑坡,恐怕不仅是用官方限制就可以解释的,背后可能是更深层次的民意危机。
据统计,今年7月陆客赴台人数较去年同期衰退15%,为历年最大降幅。对此,“政务委员”张景森以“水龙头不是我们关的”暗示,蔡英文表示,大陆与台湾都要思考旅游的结构性问题,应增加自由行而减少旅行团,要结合民间资源到大陆推广台湾旅游。这些都是从政治层面出发,却陷入技术层面的细枝末节。
其实,真正要注意的是大陆民间的态度。从互联网上看,大陆对台民意今年起出现变化,民进党执政后,大陆民意对台湾的好感度呈现滑坡趋势。从网络民意看,大部都支持不要去台湾旅行,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受桃园火烧车事件影响,网友认为赴台观光不安全;二是认为除台湾之外还有很多旅游地可选择。这几年台湾观光业给陆客的观感欠佳是事实,7月桃园火烧车事件更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台湾当局危机处理的荒腔走板引爆大陆民间反感。让人感觉到台湾不重视大陆民众的基本人权,轻忽大陆游客的安全需求,这种印象很可能将超越“统独”和意识形态的纷争,成为大陆民众对台湾敌意的最大根源。
从这个角度看,陆客来台人数持续滑坡,恐怕不仅是用官方限流就可以解释的,背后可能是更深层次的民意危机。如果台湾当局不追究法律与行政责任,给火烧车受难家属一个交代并赔偿,民意危机可能扩大。
至于蔡英文口中的结构性问题,也在于陆客旅游取向。陆客旅行足迹已遍及世界,台湾游之所以旅行团较多,与年龄结构有关。大陆的中老年游客有日月潭、阿里山的情结,较多成团出行;而青年旅行目的地广泛,对台湾并没有特别的情结,自由行规模自然不及旅行团。大陆游客的旅行方式正在改变,这种“民意”是刚性的,但好像台湾官方毫无察觉。应对的方案不是改善台湾旅游环境,营造对陆客的友善氛围,而是煞有其事地宣示要加强对大陆的旅游宣传。殊不知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大陆民意的厌台情绪,如果对大陆民众的核心关切完全没有响应,我们不得不怀疑这样的宣传会否产生效果。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要吸引特定客群,就必须针对这一客群的需求来量身打造产品。但台湾当局显然没有这样做,提出的方案只不过是向愤怒的台湾旅游业者做个交代,表明自己已经尽力争取陆客。换句话说,蔡英文仍然还是从维护内部稳定的角度来处理此事,安抚旅游业者的情绪。但这种做法显然是掩耳盗铃,陆客不来,旅游业者赚不到钱,问题岂能根本解决?蔡英文若真有心吸引陆客来台观光旅游,就应该直面大陆民众对台湾好感下降的事实,采取有效措施争取大陆民心,平抚大陆民意的厌台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