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脱贫攻坚•扶贫日记】路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0-07-08 浏览次数:

 

按:干部挂职扶贫是中央单位开展定点扶贫的一项重要任务。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中央统战部赴贵州省赫章、晴隆、望谟、三都和甘肃省积石山县的挂职扶贫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精神,结合地方实际认真履职尽责,主动发挥优势助力群众脱贫,为定点扶贫县脱贫攻坚贡献智慧汗水,同时在工作中锤炼党性、砥砺品质、增长才干。5月起,统战新语推出“脱贫攻坚•扶贫日记”,陆续刊发部分挂职扶贫干部在扶贫工作一线的感与悟、思与行。

2019年8月

今天一早,从县城出发去中和镇、周覃镇调研走访。车行驶到新修好的三荔高速上,速度就一下子快了起来,往车窗外看去,是开阔的天空、敞亮的坝子,远处有山,近处有田,让人心旷神怡。南片区乡镇的这些大坝子,在三都是十分难得、非常宝贵的。如果往都江镇方向走,看到的就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另一番景象了。高速路的右手边,依稀看到原来的老路、水龙坡那边零星走着几辆车。去年,三荔高速还没通车,往返县城和南片区乡镇,就要经过水龙坡,有段环山路,虽修的还算宽敞,但连续有好几个大弯,碰到雨雪凝冻天气,或是山体滑坡有落石,交通就受阻了。

挂职一年多了。路,始终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没来贵州前,就听说贵州县县通高速。来了后,惊讶地发现,不止高速,我们深度贫困县三都也有高铁,农村组组通硬化路。以前,从三都到贵阳要2天。现在,高铁最快40分钟。三荔高速的开通,更是大大缩短了县城往返南片区几个乡镇的时间。山里人对路的期待,远远不是一句“要想富,先修路”所能表达的。贫困程度深的村组,即使是现在,路也往往还是很难走。三都有句老话,叫“牛到苗草不用找”,说的是苗草村,因为山高偏僻人穷,此前常有偷牛的现象。我第一次去时,正巧碰到雾天,很佩服司机师傅的开车技术,当时感觉是“人在车中坐,云在脚下飘”,根本看不清前方的路,还不停地在爬坡,现在想想还真是后怕。开车尚且如此,难以想象很多老乡们就是靠着2条腿,上山种树、下山赶集。

路,不仅关系着是穷还是富,还关系着群众生产生活的便利性,承载着干部群众对美好生活更多的期待。下村组走访时,“要修更多的产业路”常常是村里经常提到的。县里开会时,也经常会提到路的问题。比如,“云海古镇,水墨都江”描述的都江镇,不仅自然风光好,而且少数民族风情保持的完整,发展乡村旅游就是脱贫致富的一条好路子。但是,那里虽说有国道,组组也通了硬化路,山路却依然崎岖,再加上离县城较远,路,多少仍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问题。扶贫既不能降低标准,也不能吊高胃口。因此,必须修路,但只能修当下必要的路。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区域的群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同时,开发民宿,举办水果节、茶叶节,为乡村旅游不断探索新路子。在基层干部眼里,办法总比困难多!

路越来越好走了,党和政府的各项扶贫政策都扎实推进,通往老百姓心里的路更加顺畅了。扶贫,不仅改变的是贫困乡村的面貌,随之改变的,更是干部群众的精气神。下村组时,我注意到,老乡家里没了神龛,多了奖状墙,领袖画像也贴在了家里;很多村里,村民自发成立基金,奖励村里考取大学的孩子、激励回乡创业的青年;相比“得钱”、“得物”,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关心自家“得没得扶贫产业”;老百姓见到我们帮扶干部,爱问一句,捏借奥秘(水话,吃饭了吗的意思);而如今的苗草村,村民常骄傲地谈起他们小有名气的苗草花椒。

来扶贫前,我不了解大山,更不了解农民。如今,脚踩泥土、踏山而行,切身体会到农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直接感受到基层干部带领群众战贫斗困的决心与毅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党,成事在人。当下,正是这场攻坚战最吃紧的时候,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既然有幸参与,就要倾力投入,坚决打好这场硬仗,对得起“中央统战部的干部”这几个字。

路,越来越好。三都的明天,也定将越来越好!

2019年8月

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正打算好好写个日记,可刚打开电脑,手机就响了起来,是嘟嘟小朋友要求视频通话。“妈妈!你今天去哪儿了?干嘛了?昨天怎么不接我电话啊?是又开会了吗?”

“对啊。对不起,忘记给你回电话啦。今天妈妈去了学校,还看了小朋友跳舞呢。”

“什么学校?什么舞?也是项目吗?”

“打鱼小学,跺月亮舞。想不想看?爸爸呢?网上可以搜到,快,让爸爸帮你找一下。”

“爸爸……”

儿子7岁了,懂事很多,去年还总是会哭鼻子。而我,每每想起孩子,总是会有愧疚感。等回北京了,再好好陪伴孩子吧,既然来了,就不能掉链子。

今天在打鱼民族学校,见到了一个和嘟嘟差不多大的小女孩,是学校少年宫跺月亮社团最小的成员,名字很好听,叫白星星。见到陌生人,一点也不害羞,她告诉我,特别喜欢跳舞,长大了,也要去演出。

“跺月亮”是苗族原生态舞蹈,是打鱼民族学校的一张亮丽名片。第一次知道它,是在盖赖村调研时,一位村干给我看了跺月亮舞的视频:一群穿着苗族传统服饰的小女孩,随着芦笙的节奏,一起跺着脚,十分欢快,非常震撼。每个小女孩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开心的笑。后来了解到,苗族是男吹笙、女跺月。跺月亮,也叫“跳月”,是苗寨流传最久、最热闹的民间舞蹈之一,被誉为“东方踢踏舞”。打鱼民族学校学生们的跺月亮舞,更是获得了中国舞蹈“荷花奖”银奖、多彩贵州金黔奖等多个奖项,早就跺响了贵州,走向了国际。

图片.png

这一民族文化瑰宝,没有“埋在深闺人未知”,和学校杨再清老师的努力、坚持分不开。杨老师是跺月亮舞的编导,听很多人说,以前没钱买芦笙,杨老师就自己掏钱买,他对苗族文化非常有感情,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很深的执着。而杨老师的家乡——盖赖苗寨,也被称为跺月亮之乡。

今天,见到了杨老师和打鱼民族学校的王校长。他们见我来了,很高兴,领着我去看正要开工建设的新学生宿舍楼。

打鱼民族学校的孩子,以苗族、水族、布依族为主,贫困家庭的孩子多,留守的多,在学校住宿的也多。学校占地很小,却有632名住校生,资金紧张,只能将很多教室当作宿舍用,条件相当有限,只能勉强让“每个学生有一个独立的床铺”。最艰苦的时候,32个孩子住一间宿舍;好一些的,也得10个人住一个宿舍。宿舍没有卫生间,孩子们洗澡、上厕所,都很不方便。

今年,《中央统战部定点扶贫捐建三都县打鱼民族学校》协议达成。老师们说,这真是解决了打鱼民族学校一个大难题!而我也和老师们一起期待着,孩子们尽快搬进新的宿舍,更加开心地学习,愉快地“跺月亮”。

             (作者系中央统战部赴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挂职扶贫干部)

地址:贵州省贵安新区花溪区大学城栋青南路
邮编:550025 E-mail:gzytzb2023@163.com电话:0851-88233033
版权所有©贵州中医药大学党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