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这是党对各族人民的庄严承诺。为了这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我省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发挥优势,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共识,凝聚力量,向一个个贫困的“制高点”发起总攻,啃下一块块阻碍脱贫攻坚的“硬骨头”,掀掉一块块阻挡脱贫进程的“绊脚石”,拿下一座座贫困山头······
在各个脱贫攻坚战场,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其中,贵州省会主义学社院在助力遵义市播州区脱贫攻坚中,就留下了许多的感人事迹,似山间奇葩,煜煜生辉;似清风迎面,沁透心脾;似潺潺溪流,清新怡人;似晚归牧歌,回味悠长!
座谈会上的“冲动”
这个故事要从一次调研说起,那天是2016年6月28日,天空下着蒙蒙细雨。凌晨六点,贵州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何萍率省社院省社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袁晓玉,副院长、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队长张景梅及办公室党支部全体党员近20人顶风冒雨,前往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的驻村联系点——遵义市播州区石板镇柑子树村开展帮扶。
在村委会,帮扶工作组一行与柑子树村贫困户代表及村支两委人员进行座谈,仔细了解村情村况,并逐一与贫困户单独交流,了解他们的所苦、所急、所需、所盼。座谈像话家常、摆“龙门阵”,轻松融洽,畅所欲言,洋溢着浓浓的情。一句句访贫问苦温暖心窝,一句句鼓劲加油铿锵有力,一句句风雨同舟誓把贫困破的语言掷地有声,道出了同甘共苦的鱼水情,激发了携手与共破釜沉舟向贫困发起总攻的殊死一搏的气概。

(图一)帮扶工作组到柑子树村上党课并与贫困户座谈
座谈中,一位贫困户充满怒气的冲动交流,瞬间把热闹的环境推向寂静。
他叫李崇文,柑子树村问科组的贫困户,是帮扶工作组组长何萍同志的挂帮联系户。作为自己的帮扶户,交流中,何萍更加仔细深入地了解他家的经济来源、家庭人口、贫困原因等情况,甚至还问到孩子在做什么,有什么打算,最急需帮助的是什么等,正当问到情深处时,他的回答突然戛然而止,瞬间站起来,两手叉腰,双目冒光,粗放的声音抬高八度,怒气冲冲地说:“你们是不是查户口,是不是不相信啊,为什么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高速运转的嘴唇使得狭小的屋子里回声荡漾,久久难以平复。
正当他说得起劲的时候,参加座谈的镇村干部上前劝住了他,把他带出了村委会办公室。
他走后,何萍自责地说,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到位啊!
座谈继续进行着……
一会儿,座谈结束后,帮扶工作组急急忙忙地来到李崇文家,进一步了解他一家的情况。当看到他妻子年纪轻轻就被病魔折腾得只能靠双拐维持步行时,帮扶工作组的同志急忙扶着她,仔细询问病情。当得知她已病十余年,遍访名医,无果而终,致使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时,大家一脸沉重,并不停嘱咐区、镇、村陪同人员要给予大力支持帮助。当得知近年来,由于年龄增长,身体免疫力下降,引发许多病发症,导致病情更加严重时,帮扶工作组的同志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并急忙扶着她走进另外房间,用手机拍下身上的病状,表示回去后将急时找专家帮助甄别,把脉问诊。

(图二)帮扶工作组去李崇文家走访
在回来的路上,帮扶工作组不停地嘱咐驻村干部,工作一定要做细、做深,并不断打电话找亲找友,咨询贫困户的病情。
抹不掉的记忆
有的记忆,如流星转瞬即逝,如过往云烟瞬间灰飞烟灭。然而,有的记忆,却刻骨铭心,深深地烙印在心里。
在助力播州区同步小康进程中,就有很多事,成了一生永恒的追忆,抹不掉,挥不去。
李崇文妻子的病是阻碍一家同步小康无法逾越的坎,是脱贫致富难以跨越的沟壑,也是帮扶工作组的同志抹不掉的记忆,更是放不下的心病和牵挂。
帮扶工作组组长何萍说,只要他妻子的病好了,李崇文家的脱贫就没有问题了。
为了帮助李崇文妻子治病,两个月多月来,帮扶工作组无时无刻不在努力,向省里有关专家咨询病情,向有关部门了解医疗费用补助等情况,成了大家工作之余的必修课。9月19日,帮扶工作组组长何萍亲自邀请并陪同播州区人民医院有关骨科专家来到李崇文家,送诊上门,把脉斟酌。在专家的诊断下,认为该病只要及时医治,病人康复不是难事。听到此消息,工作组的同志十分高兴,急忙一边做李崇文思想工作,叫他尽快安排好家中的琐事,及时送妻子治疗。一边向专家询问医疗所需费用及补助情况。通过咨询,其妻子治疗所需费用通过合作医疗报销、申请民政救助等方式处理下来,自己基本上花不了什么钱。听到此消息后,李崇文一家非常感动,表示马上送妻子进医院治疗,目前已住进区医院,由北京有关医院帮助区医院工作的骨科大夫负责就诊。

(图三)帮扶工作组邀请骨科专家到因病返贫的李崇文家为其妻把脉诊断
柑子树村板坝组包银付也是帮扶工作组组长何萍同志帮扶的贫困户,其家庭十分困难,紧靠贫瘠的几亩土地维持生计,生活只能在温饱间徘徊。原本极其拮据的家庭捉襟见肘,怎经得住任何风吹雨打,谁知,孩子的金榜题名给这个贫困家庭当头一棒,几乎喘不过气来,简直就是雪上加霜,好事变成了坏事。致使这个家庭变本加厉的一步步走进极贫的深渊。
帮扶工作组的同志知道后,来到他家走访慰问。当知道他孩子在贵州交通职业学校读书,马上就要毕业时,帮扶工作组的同志找到一家企业解决孩子的就业问题,并达成协议,孩子毕业后就直接到该企业工作,待遇从优。但因为该生愿意毕业之后自谋职业,帮扶工作组的同志表示尊重他的选择,并希望他走正道,有困难随时可以联系帮扶工作组。
如今,在柑子树村,老包逢人便谈省城的“何嬢嬢”对他家的帮助,每次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灵魂上的升华
思路决定出路。一个地方的发展如果打破不了思想上的束缚,反之,就只能像蜗牛一样搞原地踏步或者艰难前进。柑子树村也不例外。为进一步帮助村里的干群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开拓视野,点燃激情。帮扶工作组通过认真研究,决定由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免费为联系点的干群代表进行一次培训,让他们的思想得到洗礼,激活传统意识这池春水。
5月24日,培训班如期开班,来自播州区石板镇、尚嵇镇、新民镇的镇村干部、群众代表共40余人参加学习。在这里,一堂堂专家的讲座让他们对精准脱贫的了解更加清晰,坚定发展信心;一个个实践教学观摩点的华丽蜕变让他们领略了科学发展的独特魅力;一次次心灵碰撞的交流座谈让他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图四)同步小康建设培训班开班
如今,四个月过去了,当你再回到这些地方,农家养殖比比皆是,特色经果林长势喜人,因地制宜的就地取材项目生机勃勃,干群干事创业激情高涨,一幅盼发展、想发展的景象油然而生。
柑子树村村支书王俊飞的一首顺口溜,道出了培训带来的变化。
年过半百进学堂,一周胜读十年书。
石破天惊循循语,茅塞顿开悔当初。
三步并着两步走,披星戴月追日出。
回眸顾盼当初地,村民也是大丈夫。
结束语:这些发生在助力脱贫攻坚征程中的小故事,似一曲曲回荡山间的田园牧歌,感人肺腑,荡气回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