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社情民意】基层扶贫要克服几种倾向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6-10-09 浏览次数:


脱贫攻坚工作是一块硬骨头,也是一项硬任务,能不能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已经成为干部提拔晋升的“硬杠杠”。总体而言,基层干部是认真的、努力的,很多地方想了不少好办法,也取得了实效。

当下,原来“争”贫困的地方现在都着急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干部有责任感、紧迫感,是一件好事,可以变压力为动力,倒逼干部想办法让贫困群众脱贫,实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任期目标,皆大欢喜。但是,也存在几种不容忽视的倾向,须加以克服。

一是要克服一哄而上发展产业。在农村,发展产业是脱贫的路径,是“造血”式扶贫方案,是授人以渔的扶贫方式,贫困户掌握了熟练的种养业办法,走上了路子,要脱贫并不难。然而,发展产业要注意两个结合:一要与市场结合,不能盲目发展;二要与农村实际结合,不能盲目蛮干,不切实际。

基层干部并不是不懂这些道理,问题的关键在于“比、学、赶、超”的“政绩”驱使,往往使少数基层干部过于焦虑,按照干部的想法“指导”贫困户发展产业,结果,好心扶贫变成了“行政强迫、命令”,违背了贫困户的意愿,一旦市场遭遇滑铁卢,尽管产业形势喜人,可是贫困户增产不增收,好事变坏事。

同时,有的基层干部既希望贫困户脱贫,又希望有“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搞“大手笔”,一个村、一个乡、一个县发展某一种产业,看上去形势一片大好,实际上“产能过剩”,农产品卖不出去,“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变成了脱贫户的“灾难”,扶贫变成了“折腾”,劳民伤财。

二是要克服捆绑大户有名无实。有的贫困户没有文化知识,没有技术,不会计划安排,发展产业一窍不通,分配了扶贫资金,可能被浪费。于是有的地方想出了“捆绑大户”的办法,这是一件好事。但是,这种办法真的可以普遍复制吗?答案是否定的。一来发展产业有很大的风险,捆绑大户未必真能带领贫困户脱贫;二来贫困户入股大户的资金份额占比较少,分配的利益也少,无法监督大户的收支账目,不能保证分红。

当扶贫资金进了大户的“口袋”以后,实际并没有给贫困户带来多少利益,捆绑大户有名无实,还会引来贫困户的猜测。可见捆绑大户并没有基层干部想象和汇报的那么美好,千万不要只听基层干部汇报,轻信捆绑大户的扶贫功效。

三是要克服算账脱贫贫困户脱贫有一个现行标准,按照2010年不变价,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有的地方为了完成脱贫任务,没有学会帮扶,却“学会算账”,把贫困户的每一分钱都满满的算上,却不除去生产成本开支,结果,贫困户“被脱贫”,原本是“数字脱贫”,演变成了“有理有据”,钻了脱贫工作的空子。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当时,有的地方找关系、跑门子,争当贫困县,看中的是贫困县的政策倾斜;但当脱贫攻坚成了硬任务以后,那么玩花样、搞假脱贫,又成了某些人的拿手好戏,却苦了贫困户。因此,以上三种倾向必须引起有关方面高度重视,采取措施,严加防范和克服。

地址:贵州省贵安新区花溪区大学城栋青南路
邮编:550025 E-mail:gzytzb2023@163.com电话:0851-88233033
版权所有©贵州中医药大学党委统战部